奇点临近,未来已来。这是李世石投子认输于AlphaGo之后,人们不约而同发出的感慨。
这只是五场比赛中的 场,但AI(人工智能)峥嵘已现。赛后有人从围棋的角度复盘,有人欢乐地创作起了段子,而且随着当前 围棋 人柯洁的 声怒吼“就算阿法狗战胜了李世石,但它赢不了我”,此事在中国更平添了不少励志效果。然而当迷雾散去,我们理应觉察到人工智能即将给 带来的巨大改变。
AlphaGo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前景还有待进 步观察,过分夸大它的威力乃至威胁当然不智。正如李开复所说,AlphaGo还不能算是 个通用技术平台,不是 个工程师可以经过调动API可以使用的,而且还距离比较远。但AlphaGo作为人工智能的 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标志,其地位毋庸置疑。
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顶 选手,是 件必然发生的事。无论李世石还是柯洁,输给机器都只在早晚。所以这场所谓“人机世纪大战”带有炒作性质,谷歌拿出100万美金更添了 把火,但这种炒作与娱乐炒作有本质差别。
如果将“李世石之败”视作公众认识、讨论人工智能的 个契机,那么眼球就算没有白白消耗。其实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早已开始,今天出现的或悲观或乐观的诸种声音只是回响。1968年 映的《2001:太空漫游》就探讨了人工智能放逐人类的可能,近年来人工智能更是硅谷大佬的重要议题。只不过这 次,小众话题变成了大众话题。
除了那些早已把注押给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学家和科技迷,世俗之人 关心的问题是,机器会不会取代自己的工作?从流水线工人到办公室白领,许多工种都面临威胁。司机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动驾驶的进展,程序员可能也要担心可以自主学习的程序。
不过这也并非新鲜事物,至少从工业革命开始,人类就开始谈论自己会不会被机器取代的问题。历史给出的答案是,会,但不可怕,因为创造力才是人之为人的标志。
旧的工作被机器接管,新的工作会自动诞生。凯恩斯早就说过,科技将取代工作岗位,而非整体工作量。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,又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,大规模失业并未出现,皆为人类适应性与创造性的明证。
但这 次,故事可能会不 样。2011年,经济学家埃里克·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·迈克菲在《与机器赛跑:数字革命如何加速创新,推动生产力,并不可逆转地转变就业和经济》 文中指出,“数字技术变化迅速,但组织和技能并不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。结果就是,数以百万的人们被抛在了后面。他们的收入和工作都正在被摧毁……”
霍金早就表示,人们应该谨慎对待人工智能……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,很有可能 终超过人类可控的范围,成为毁灭人类的罪魁祸 。
或许盲目相信“水到渠成”的乐天派与恐惧“恶魔出笼”的悲观派,都只说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真相。
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,它都是由人类发明、用来帮助人类的工具,但“被自己的创造物取代”并非杞人忧天式的幻想。计算机科学家艾伦·凯早就提出警告,打造智能“助手”或许会重蹈古罗马人的覆辙,古罗马人让他们的希腊奴隶替自己思考,结果主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可能正因为我们保留这种恐惧,才能 终避免被机器奴役的命运。
工具本身是中立的,但如何使用工具、如何应对工具带来的意料外结果是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。而今这个问题换 种表述才能恰当——人们要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进化,如何跟上机器的脚步?
更深刻的问题则是,当机器攀上了围棋这样的“人类 后的智力竞技高地”之后,人类将如何定义自己?时间将证明,这些问题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,而是结结实实的挑战。